簡述
靈谷寺在中山門外,鐘山東南麓,距中山陵1.5公里的靈谷寺公園內。靈谷寺無梁殿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。歷史淵源
鐘山始稱金陵山,漢代名鐘山。三國時,孫權為避其祖父孫鉀之諱,借漢秣陵尉蔣子文死難於此之故,改為蔣山;又因鐘山古時山岩有紫色頁岩,在陽光照射下呈紫金色,又稱紫金山。南齊稱聖游山;明代朱元璋在此建孝陵,嘉靖中又改名神烈山。鐘山在六朝時為佛教聖地,據《金陵梵剎志》載:聖游山,梁朝以前有寺七十所。唐《地理志》云:“江南道名山衡、廬、茅、蔣。”當時的鐘山可謂梵剎成林,釋子成行,鐘磬之聲,不絕如縷。靈谷寺,又稱大靈谷寺。原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,即現明孝陵處。始稱開善寺,據宋張敦頤《六朝事跡編類》載:“梁武帝天監十三年(514年),以錢二十萬,易定林寺前岡獨龍阜,以葬志公。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,造浮圖五級於其上。十四年即塔前建開善寺。”據說,當年塔頂嵌有國外進口的無價琉璃寶珠,因而又稱“玩珠塔”。志公即六朝高僧寶志和尚,圓寂後梁武帝將他葬在鐘山獨龍阜,並造塔建寺。唐乾符(874-879年)中開善寺改稱寶公院;南唐升元(937年)中徐德裕重修。宋開寶三年(971年)為開善道場;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改為太平興國寺;慶曆二年(1042年),府尹葉清臣奏改十方禪院。
明初,稱蔣山寺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朱元璋選中獨龍阜為陵墓之地,便將蔣山寺從獨龍阜遷到紫霞湖南面。這次遷寺曾經動用5萬多禁衛軍,建築材料是朱元璋施捨的明朝太廟的舊材。但是,當新寺即將建成時,一些人說寺址不利於孝陵,老住持只好再次搬家。此次,便將志公塔、定林寺、宋熙寺和竹園寺等一同遷至現靈谷寺址。朱元璋賜額“靈谷禪寺”,取“諸佛念生靈,慈佑於民,如呼穀穀應”之意,並題書“第一禪林”四字懸於寺山門。
明代的靈谷寺,是該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,其規模十分宏大,占地500畝。《江寧府志》稱:“其殿廡規制仿製大內”,自山門起,萬株蒼松覆路,山色爭翠,五里方至寺。寺的正門在今天南京體育學院西南,該地現在叫大柵門,即由“大山門”轉來。寺內建築弘麗,殿宇如林,有山門、放生池(又名萬工池,太祖命萬工掘成)、天王殿、金剛殿、五方殿、無量殿、毗盧殿、觀音殿、鐘樓、寶公塔、三絕碑等。另還有許多名勝古蹟,如八功德水、琵琶街、景陽鍾等。當年的靈谷寺,松木參天,香菸繚繞,寺僧最多時可達千人。據《金陵梵剎志》載:朱元璋賜給靈谷寺的田地、山塘,共有34000畝,分別在上元、江寧、句容、六合等地。靈谷寺所統寺院有棲霞寺、佛國寺、雲居寺等12座。靈谷寺代有高僧駐錫,香火極盛,實為東南名剎。
清朝初年,靈谷寺曾遭戰火,毀壞較重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靈谷寺也逐漸得以復興。清人顧起元《靈谷寺詩》就有“山門才人便悠然,十里深松上綠天,佛剎起扉皆壘嶂,僧寮汲水盡飛泉”之句。
清康熙、乾隆兩帝屢次南巡,都曾親臨寺中,均留宸章墨寶。康熙第六次下江南,來到靈谷寺,親筆題書“靈谷禪寺”。而乾隆六次南巡均游靈谷寺,最後一次(1784年)游寺時,他曾住靈谷寺行宮,並賜給寺院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清代前期靈谷寺有“靈谷深松之稱,為金陵四十景之一。
鹹豐(1851~1860年)年間,清軍攻打太平軍時,把江南大營設在靈谷寺南側的孝陵衛,長期的戰火使靈谷寺遭到空前的毀壞。戰後,靈谷寺僅存一座無量殿,其它所有建築均被燒毀。同治六年(1867年),曾國藩在無量殿東側建了一座神龍廟。光緒年間,又陸續重修了寶公塔、金剛殿、天王殿等,但其規模遠不如明代靈谷寺。
1928年,民國政府在靈谷寺舊址上,建造陣亡將士公墓,將原有的佛像全部併入龍神廟中,從此,龍王廟就成了今天的靈谷寺。1949年後,陣亡將士公墓改為靈谷寺公園。
現存的靈谷寺,幾經修建,雖規模不大,但因寺內珍藏著玄奘法師的頂骨而聞名於世。靈谷寺現分三個院落,東院原為觀音殿,今為玄奘大法師紀念堂,供奉玄奘法師像和其頂骨紀念塔一座。玄奘法師頂骨是1973年,靈谷寺修復開放時,移入紀念堂的,存放在由北京佛教協會贈送的密檐木塔中。該木塔模型原是北京廣濟寺放置佛牙所用,又名佛牙塔。西院有彌勒殿、毗盧殿,殿前左右分為鍾、鼓樓,清道光(182l~1850年)年間置。後院為藏經樓、法堂、祖堂,院額題“深松覺苑”。西院內有兩株百年銀桂樹,素有桂花王之稱,“一秋三度送天香”,花開時節,滿院飄香。另有上元伍元瑜書靈谷寺碑,陳鑒敬鐫於同治七年(1868年)四月的《靈谷龍神廟記》碑,同治八年(1869年)靈谷寺僧彌修立的《重修靈谷寺功德碑記》等碑刻。
如今的靈谷寺,四周蒼樹環抱,花香飄逸,佛音繚繞,鐘聲悠揚,仍為南京名剎之一。
靈古寺的“前世今生”
靈谷公園位於南京東郊中山陵園風景區內,園內林木參天,環境幽深,一到采秋,葉紅似火,色彩斑斕,景色格外迷人。每年中秋時節,滿園桂樹四逸的天香,吸引了大量的游入。更吸引入的是其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,有六朝古剎靈谷寺、濟公原形——梁代名僧寶志的塔墓、明太祖遣軍工萬名開挖的萬工池、民國時期的建築靈谷塔、松風閣……其中,靈谷寺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江南名剎。靈谷寺,原在鐘山南麓獨龍龍阜玩珠峰下,也就是現在明孝陵所在之處,始稱開善寺。據記載,梁代名僧寶志死後,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為其建了一座寶塔,後來就在塔前建了該寺。傳說,當年所建寶塔頂上嵌有國外進口的無價琉璃寶珠,如今早巳不復存在。
明初時開善寺改稱蔣山寺。洪武九年朱元璋選獨龍阜為其陵址,蔣山寺因此搬遷至紫霞湖南面。然而新寺還未建成就有人說新址不利於孝陵,於是新寺只得再次搬遷,這一遷便遷到了現在靈谷寺的所在。為了撫慰眾僧,朱元璋賜額“靈谷禪寺”,取意“諸佛念生靈,慈於民,如呼穀穀應”,並題書“第一禪林”懸於寺山門。明代的靈谷寺香火盛極一時,寺僧最多時達千人。據傳,當時每天傍晚,寺僧都要騎著馬才能去關山門,足見其範圍之大。寺內建築弘麗,殿宇如林,有山門、萬工池、天王殿、金剛殿、寶公塔等。
清初;康、乾二帝兩次南巡時曾親臨:中,特別是康熙第六次南下時,還親筆題書·“靈谷禪寺”四字。千百年來,靈谷寺屢遭戰火毀壞,鹹豐年間,清軍為攻打太平軍,把江南大營設在靈谷寺南側的孝陵衛,那次戰火使靈谷寺遭到空前的破壞,以至戰後的靈古寺僅存無梁殿一座。後來曾國藩在無梁殿的東側建了座神龍廟,1928年,民國政府在靈谷寺,日址上建造陣亡將士公墓時,將原有的佛像全部遷入廟中,從此神龍廟就成了今天的靈谷寺。
如今,靈谷寺周圍蒼樹環抱,花香飄逸,寺內佛音繚繞,鐘聲悠揚,雖規模不大,但因寺內珍藏著玄奘法師的頂骨而聞名於世。